首页 > 工委品牌 > 融合式机关党建

广东“民声热线”始终走在“融合”的道路上

来源 : 广东省直机关党建网 发布日期 : 2017-02-21 15:39:48
【打印】 【字体:

广东广播电视台

  刚刚走过11年历程的广东“民声热线”在过去11年时间里可谓硕果累累:张德江、黄华华、汪洋等时任省领导都对节目作过批示,周二上线节目在珠江经济台和广东新闻广播的收听率长期排名前列,每年接受的群众投诉上万条,其中大部分问题都能获得反馈和解决,节目话题经常触动上线单位的“神经”并引领其他媒体跟踪报道,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东新闻奖、广东省优秀品牌新闻栏目等荣誉……

  回顾过去,广东“民声热线”主要做到了两个“融合”:第一,将传递政府声音和反映群众诉求“融合”在一起,搭建起了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第二,将广播政风行风热线和多媒体舆论监督“融合”在一起,有效促进了职能部门改进政风行风。

  搭建沟通桥梁

  节目2005年11月15日开播,最初的形态就是主持人和上线嘉宾一起在直播室接听群众来电,为群众释疑解惑,上线单位在节目后针对节目中接到的问题跟踪调查处理,后期在节目里再进行公开反馈。由于节目为很多基层群众搭建了一条直通直达厅局领导的“专线”,因此每逢节目播出,电话都爆棚。

  起初节目只有周二一小时,后来扩充到周一至周五每天一小时,其余四天为非上线节目,为的是让更多人有机会在节目里反映诉求,让上线单位领导听到更多民间的真声音。再后来,节目又开通了广东民声热线网,从此,老百姓不但可以通过电波向节目组和上线单位反映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反映问题。2012年开通微博,2013年开通微信,2013年起,节目组将热线接听工作外包给专业化公司,从而实现了热线的全天候接听,一度又带来电话接听量的小高峰。

  因为节目的“特事特办”机制,不少基层群众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多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经由节目曝光获得省直部门的重视后很快就获得处理解决,节目由此树立了自己不同于一般媒体舆论监督栏目的特性,在广东媒体圈独树一帜。

  从一开始一个上线单位一次上四周节目,到后来一个上线单位一次上两周节目(2013年“行风评议面对面”期间一个被评议单位一次上一周节目),广东“民声热线”每年要接触十几至二十几个上线单位,到目前为止,省级职能部门、中央驻粤单位、窗口服务型国企等六七十个单位上过节目。这其中,有几个跟民生密切相关的单位几乎年年都上,比如省教育厅;有的单位隔年上;有的则几年上一次。上线单位从最初的抵触到适应,后来经过几次上线之后基本上都能够从容应对节目的各种“设置”了。2013年7月,借全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机,节目改版为以播暗访片为主要形态之后,上线单位也经历了一个从“怕”到适应的过程,逐渐接受了节目的问政风格,到后来有的单位甚至希望节目组在节目之外继续帮他们查找那些他们“平时很难发现的问题”。改版后的节目依然是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因为我们记者暗访的大部分线索都来自于平时群众的报料。而在节目中,我们则通过设置行风评议员和媒体观察员的角色,让他们代老百姓发声,与上线单位嘉宾“切磋”,把问题引向深入。如果说改版之前的节目更注重个案的话,改版之后的节目更关注现象级的问题,试图挖掘个案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总之,这座沟通的桥梁在一直拓宽、加固。

  坚持媒介融合

  广东“民声热线”从开播伊始就很注重跟其他媒体的合作,每次上线节目都会邀请同城其他主流媒体来节目现场参与报道,由此形成了“电台首轮传播、电视二轮传播、报纸三轮传播”的固定传播态势,将节目的影响力最大化。节目还曾经和《南方日报》机动部、电视《今日关注》栏目成立联合报道组,联合采访、联合报道、联合问政,让采访更扎实,报道更有力,评论更有针对性,对上线单位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当然,如果节目本身曝光的问题或者关注的话题够热,也会引发媒体自发跟风报道。比如,2014年节目曝光“广东六成地市无视教育部门通知,存在将新生入学和计生挂钩现象”,这是近年来节目推出的一条比较轰动的舆论监督报道。报道播出后,其他媒体闻风而动,有媒体追到省计生委,有媒体追到国家教育部,还有媒体追到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会,结果以上各方都明确表态“不应该挂钩”,为问题解决提供了更充分的行政依据。后来省教育厅下发了文件,这类现象终于有所改观,而现在我省的新生入学与计生已基本脱钩,可以说节目组在这件事情的推动上功不可没。

  2013年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省委文件要求节目“开通微博、微信,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此后节目组开始高度重视节目内容在新媒体端的传播。2013年开通微博、微信并形成常态推送,2014年改版广东民声热线网,2015年在特别策划中拓宽跟其他新媒体渠道的合作,2016年对上线节目尝试手机视频直播。

  事实证明,有内容就不怕没传播。2014年高考放榜日特别策划的微博浏览量过千万,2015、2016年高考放榜日微信公众号均达到“10万+”阅读量。此外,节目相关内容在其他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也时不时会达到很高的量级,比如2016年初省交通厅在节目中回应年票制的新闻在ZAKER触电频道上的阅读量就达到183万。不少新媒体平台看重节目的独特性和内容策划能力,都表达过跟节目合作的意愿,但出于对节目产权的保护,节目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还是比较谨慎。

  展望未来,广东“民声热线”将在“融合”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融出新意,融出实效。

  携手行风评议

  广东“民声热线”从2013年与行评工作产生关联,当年由省纪委特聘的行风评议员直接参与节目,上线单位变成“被评议单位”,节目成为行评工作的一个“抓手”,上线单位在节目中的表现成为行风评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节目组按相关评分标准对“被评议单位”进行打分。后来随着纪委职能“三转”,从2014年起,广东“民声热线”正式移交给省直机关工委主管,从此,广东“民声热线”正式成为行评工作的一部分。

  广东“民声热线”的宗旨和行评工作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反映群众呼声和百姓诉求来推动有关单位的党风政风建设。节目组有专业的调查记者和传播平台,善于发现问题,呈现问题;而省直机关工委作为中共广东省委的派出机构,能够有效调度有关单位参与节目,接受党风行风监督,并督促其解决处理问题。二者的有机“融合”必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服务信息发布

  如果说广东“民声热线”的报料库是一个“新闻富矿”,那么各省委(办)和省级职能部门作为省委省政府重要政策决定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则是另一个新闻富矿。在以往的上线节目中,我们也会根据各上线单位的职能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为上线单位量身设置信息发布议题。这种做法在2013年节目改版之前用得比较多,等于是给各个上线单位开辟了一个新闻发布时间;节目改版后就以问政为主了,除了每年高考成绩发布和春运期间为省教育考试院和广铁、机场、省交通厅等保留固定的信息发布版面(特别节目)。

  其实服务信息发布和问政应该相辅相成,上线单位做得不好的方面应该毫不留情地监督,但做得好的方面也应该不吝惜宣传,只有两者兼顾,才能调动上线单位的积极性,不让上线单位一上节目就有种“被审判感”。更何况一些上线单位的职能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重要的信息发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可能要远远大过一次舆论监督报道。当然,无论在省纪委还是省直机关工委主管下,舆论监督都是这个节目的“底色”,如果彻底变成上线单位的宣传平台,也失去了这个节目立足的根基。

  深化媒介融合

  当下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老百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由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转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因此广东“民声热线”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接下来除了完善已有的微博、微信管理,丰富记者调查和特别策划的呈现形式之外,我们还计划用广东广播电视台自有的两个移动端产品“荔枝直播”APP和“触电新闻”APP等实现节目在手机端的常态视频直播,扩大节目的移动收看人群。

  此外,如何将行风评议的成果通过新媒体产品形态呈现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比如,将对上线单位的打分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是不是也算一种对上线单位的督促手段?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是否有一套严密的评分体系以及评分结果能否公开。

 

来源:中共广东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编辑:钟婷 陈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