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代先锋 > 人物风采

李永强:守礁21载连续6000天零差错

来源 : 广东省直机关党建网 发布日期 : 2014-07-23 09:32:10
【打印】 【字体:

为救落水战友而牺牲的南沙守备部队气象工程师李永强:

守礁21载连续6000天零差错

李永强和分队战友在观测气象云图。

  2014年2月23日,这是李永强守卫南沙21年来一次平常出征——随镜泊湖舰赴华阳礁执行气象站升级改造任务。在登礁途中,他们乘坐的小艇遭遇5米多高的拍岸浪,艇上官兵全部被打落海中。危急时刻,李永强不顾个人安危,先后将两名落水战友推向浅滩获救,自己却被拍岸浪卷入海底。在生命的最后10分钟里,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自己却永远地留在了南沙。

  从军27载,上礁27次,9个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在风卷浪花的日子里,在南沙的岛礁上,留下李永强戍守海疆的身影。21年来,李永强带领分队官兵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精确数据150万多组,创造了连续6000多天无差错记录。

  南海舰队政委王登平深情写诗悼念这位守礁老兵:“拍岸浪”打翻小艇/你向同伴伸出双手/自己却化为一粒珊瑚沙/永远留在了魂牵梦萦的南沙……

  建起第一个气象预报室

  南沙“3·14”海战后,南海的战火硝烟和严峻形势让李永强热血沸腾。他在日记里写道:“军人只有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环境中才百炼成钢,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南沙。”

  1990年9月,李永强考入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1993年毕业时,品学兼优的李永强被学院列入了推荐到总部和全军各大单位机关工作的学员名单,但他选择了来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当了一名气象员。

  永暑礁上寸草不生,用守礁官兵形象的话说——“空气一捏一把水,晾干一把盐”,人就像泡在浆糊里面,强烈的紫外线晒得皮肤火辣辣的疼。

  海洋气象观测站里只有几张破旧桌椅、一些简陋的人工观测仪器。虽然不起眼,地位却很重要:这个观测站是我国受联合国委托建立的,所采集的气象数据都要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参与国际的交换共享。

  到了永暑礁的李永强铆足了劲,带领分队官兵对气象观测站进行升级改造:建起了第一个气象预报室、安装了第一套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自动潮位监测仪等先进设施设备。短短3年,观测站的面貌焕然一新。

  气象观测塔下,一级级铁梯从塔底一直延伸到塔顶,高达20多米,这是当年李永强带着大伙一起搭建起来的。2009年,气象观测塔开工建造。由于南沙条件艰苦,地方工程人员不愿意揽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李永强决定带着气象分队的官兵自己干。他每天起早贪黑,带头加班加点施工。“这个气象观测塔很重要,早一天建好,就能早一天采集上报准确的气象数据。”他这样给战友们鼓劲。在他的带领下,不到2个月,气象观测塔就投入使用。

  10级大风中爬上观测塔维修

  永暑礁气象分队担负着南沙区的水文气象观测预报,数据资料既要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要提供给过往的舰船,对专业素养要求很高。

  观测风速、风向,记录气温、潮位……爬舷梯、下码头,一路下来,李永强先后采集了20多组气象要素,回到值班室,再将气象数据一一录进电脑,核对准确无误后,才能上床休息,而此时,墙上的挂钟显示已是凌晨3时。在南沙工作21个年头,这是李永强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繁琐而枯燥。

  为确保气象预报“零差错”,守礁官兵每隔两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同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一次观测结果。“小数据连着战场,不能有任何闪失。”这是李永强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身体常年被多种病痛所折磨,但他工作干劲十足,精益求精的态度丝毫未受影响。

  与李永强一起多次守礁的南沙守备部队副部队长王明辉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李永强看云图发展演变趋势,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分析气象变化天气演变规律,一分析就是好几天;做气象月报表,一做就是好几个通宵,对每一个气象数据,他都会认真反复地核对,绝不马虎。

  在距离永暑礁主权碑150米处,有一座测量海水变化的基本水准点,每到两年一次的测量期,只要是李永强守礁,他都会趟过齐腰深的海水,走过崎岖不平的礁盘去测量,从未间断。

  永暑礁上有一口验潮井,经常被海水带来的沙子和杂物填塞,影响了测量精度。每次上礁李永强都会利用低潮时段带领分队战士,花上三、四天的功夫进行清理,每次清理,他的手和脚都要被锋利的海胆、珊瑚沙等划破蜇伤。

  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塔上设备的电子模板多、线头多,一旦出现故障,维修难度很大,高空维修风险也不小。气象工程师宋远齐仍记得那次惊心动魄的抢修。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肆虐南海,气象观测塔顶端某型气象观测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气温数据无法采集。10级大风中,李永强把安全绳往腰间一系,艰难爬上了20米高的塔顶,打开仪器盒,连续抢修了2个多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

  撰写工作笔记20多万字

  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深化,李永强把气象保障瞄准了未来信息化海战场。每一次在岛礁开展的防御战斗演练中,他都会做足功课:分析研判、拟制预案,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帮助海上航行编队成功规避台风。

  在南沙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中,官兵往往身兼多职。李永强担任过永暑礁气象分队分队长、守备分队分队长和指导员,并且一直担任永暑礁指挥所1号战位的战位长,是目前南沙守备部队资历最老、职务最高的战位长。

  水文气象观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南沙海域,气候、气象资料极为缺乏,连一本像样的教科书都没有。为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每次下礁,李永强常常往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等地方跑,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教授。3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气象观测相关资料,撰写了20多万字的体会笔记,带领分队官兵花了半年时间,编写出10多万字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结束了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培训没有专业教材的历史。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整理学习笔记,把水文气象观测经验记下来,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会主动找到新战士,教他们如何观天测海。这个平时话不多的“师长”,竟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整理了数本数万字的经验笔记。

  从第一本南沙水文观测教材,到第一份电子气象数据报表,再到第一套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李永强带领分队官兵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10多项第一。南沙永暑礁海洋观测站也在国际海洋观测领域中脱颖而出。

  9个春节在礁上度过

  长期守礁,李永强和妻子聚少离多,妻子张志靖掰掰手指头一算,夫妻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3年。而当年结婚时也是一波三折,因为守礁、演习,2次推迟了婚期。新婚第5天,李永强再赴南沙守礁。短短5天的蜜月,竟成了一种奢侈。儿子出生后十多天,李永强回老家照顾妻儿13天,又匆匆返回了永暑礁。他只能把歉疚写在了日记里:儿子,爸爸对不起,还没来得及让你看清爸爸长什么样子就离开了你,但是爸爸每天都在想你……

  他常常对妻子说:“我有两个家,一个是自己的小家,一个是祖国的南沙,我既然穿上这身军装,就要把根扎在南沙,把南沙当成自己的家,一辈子守卫着它!”亲情深似海,守礁重如山。李永强把对妻儿的歉疚,化作拼命建设南沙的不竭动力。

  李永强牺牲后,战友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几本厚厚的日记本,记录最多的,除了一组组数据之外,还有一句句的遗憾:“我已经上了年纪,守礁满100个月的愿望不知何时才能实现,水文气象观测的精准度不知何时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钟婷 姚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