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代先锋 > 人物风采

18楼上 看见天使

来源 : 广东省直机关党建网 发布日期 : 2012-11-29 14:30:03
【打印】 【字体:

排头兵故事(五)

  王玲,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2005年4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6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联合授予“白求恩奖章”;2005年7月,被广东省委评为“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2007年12月,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德楷模”。

  在18楼上的一个工作室里,王玲坐在对面。窗外依然传来公路上的车声,关上窗,房间内顿时一片宁静。

  这有点像她和她的同事,外面的世界很喧闹,但他们那一个世界里,只有专注。

  温情,往往因为专注而生。

  生命很痛 再痛也要活着

  白血病是一种怎样的病呢?人们对其谈虎色变,得了白血病的患者,显得焦虑、不安,恐惧而无奈。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是化疗和骨髓移植,费用动辄以十万元计。很多患者一得知自己患了白血病,就感觉被判了死刑一样。

  未退休前,王玲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些病患者打交道。在这里,她以为自己看尽了人生的生离死别,会变得很坚强。

  但事实是,每个人面对死亡,都难免伤感。

  一个梅州的老年患者,被白血病折腾得痛苦不堪。医院已经尽力,家里人也决定要放弃治疗,希望他回到老家去。但这个病患者并不甘心,他不想死,不想回老家。家里人劝不动,说王主任你帮我们劝劝吧。

  在这种时候,王玲最感到医学的无力。她甚至不敢直视病人的眼睛。

  在血液科,很多人都付出心血,照料一个病人。医生和护士像对待一个家里人一样,呵护着病人,关心着病人丝微的病情变化,漫长的坚持,每个人都为一个信念而努力着。

  有的病人一步步变好了,到最后康复走出医院,病人和医护人员成了朋友,一辈子里,总在护士节和其他节日里送来问候。

  有的病人,病情一天比一天恶化。眼看着死亡一天天接近,守在身边的医护人员,心里一样的难过与沉重。

  “有时候一个病人去世了,整个科里,医生和护士,几乎一个月大家都很沉默。”她说。

  阿华是个秀气而腼腆的小伙子,大大的眼睛似乎会说话,虽然平时话不多,但非常有主见。2003年9月大学刚毕业的他,正踌躇满志,突然感到双侧髋部和上肢骨痛,面色也逐渐苍白。后来症状加重,最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

  他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化疗,呕吐、发热、咳嗽、腹泻时刻煎熬着这个年轻人。“他为了生存什么苦药都敢吃,什么折磨都能承受”,但一次又一次的治疗失败让他开始绝望,他放弃了四次。

  第四次放弃时,王玲赶到他的病房。

  病房里,阿华闷声不响地坐在床边,旁边是行李。一直在照顾他的母亲站在一旁擦着眼泪。

  “到目前为止,解决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办法我们还没有全部用完,你怎么就知道完全没有希望了呢?我们来个约定,什么时候医生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了,那个时候你再说放弃,好吗?”王玲说。

  看着这个几个月来日夜相伴的医生,阿华无言以对。

  生命很痛,生命也很暖。阿华最终挺了过来。一年多后的母亲节,王玲收到了阿华发来的短信:“这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节日!永远也忘不了:给我生命的是我母亲,而给我第二次生命的却是您。祝您永远健康快乐!永远风采迷人!”

  她和她的病人

  王玲有个博客,里面有“生命的故事”68篇,“病人与我”121篇,记录了她在血液科的点点滴滴。

  她的文笔很细腻,一篇《退居二线》记述了2008年她刚在一线退下来的生活:“第一次可以正点下班,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拖住我。终于自由了!可是我的心里为什么并不快乐?似乎心里有些空荡荡的。也许刚从忙忙碌碌、吵吵闹闹的临床退下来还不太适应?以往晚上无论忙到多晚,每天早晨我总是5点多就起床,6点多就赶回科室里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晚上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忙得忘记了时间,甚至不记得是否吃过晚饭。科室里有太多我记挂的事情,那里就是我的家,那里有我的同事和朋友,那里有我的患者。”

  她说:“从临床上退下来那个月,我整个人瘦了十斤。”


  她的喜怒哀乐都留在了科室里。

  病人们,都记挂着这位王主任。一个星期天,因为病房有事情,本来休假的王玲从家里赶回医院。她在走廊与一些患者说话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母亲从远处走过来,她惊奇地说:“真被这孩子说中了,她非说'王主任来了,你快去找她,我听到她的脚步声了'.”那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八岁小女孩。

  一位3岁的患了白血病的小女孩,很可爱,很像洋娃娃,别人问她长大了要做什么?她歪着头想了想,用稚气的声音说:“我想当王主任。”众人大笑。

  两年后,这个小女孩去世了,王玲偷偷哭了很久。

  还有一位小伙子,也是患了白血病。一天深夜,病情突然恶化,他跟值班医生说想见见王主任。医生为了让忙碌了一天的王玲好好休息,就没有去叫。病人不幸去世了。

  第二天,孩子的父亲跟王玲说了这个事。王玲听了,很难过。她说,就算医生无力回天了,但是对于病人来说,医生是他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医生仍然是他们心安的源泉。

  这是不是好多年前,我们印象中的医患关系?

  医者父母心

  从医三十多年了,王玲记不清她救助了多少个病人。古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江西一对母女,13年来一直苦苦寻找他们的恩人—— 1991年3月,被确诊为M4型白血病的刘晓青到武汉某医院接受治疗。三个月之后钱用光了,但就在晓青的爸爸回家取钱时,晓青忽然病危。当时晓青妈妈身上一共只剩下600元,而抢救的费用是1000元。眼看医院停止了用药,晓青命在旦夕,无助的晓青妈妈只能在心如刀割中陪着女儿等死。当晓青的主治医生王玲得知这种情况后,她先是帮着向医院求情,接着又主动取了400元给晓青妈妈。晓青妈妈拿着400元,激动得全身颤抖。13年后,晓青已是九江学院大三的学生了。已经长得亭亭玉立的她说:“十三年前我还小,不记得王玲医生的样子了,今天我终于见到了我最想见的人。”

  王玲不明白,一个人怎能对生命视而不见。

  她说起医学道路上的一位导师,那位老师让她记住了一辈子。

  她还是一个外科护士时,他们的科主任为了治疗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暗地里在自己的大腿上一片一片地将皮肤割下来盖到病人身上。“其实他也知道这样的皮肤成活不了,但它能对病人的创面起保护作用。”

  这位医生让当时的王玲非常的感动。“这是真正的医者父母心。”她说。

  1971年,王玲在进行烧伤人造皮肤的研制过程中,为了试验不同中草药的镇痛效果,她先后在自己的腿上制造了十多个创面,亲自体验止痛效果。

  1986年,王玲读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生,临床实验需要正常骨髓作对照,她两次抽取自己的骨髓,“当时只是想完成课题”。

  炎帝神农氏,尝尽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太医李时珍,翻山越岭廿七载,写就《本草纲目》;药王孙思邈,终身不仕隐山林,救死扶伤。

  这些例子,有点久远了。

  那位导师,影响了医生王玲的一颗医心。

  如果有下辈子 我还要做医生

  退居二线后,王玲的工作室转移到了18楼上的专家组。那里能看见蓝天,白云。

  她有了其它的工作,与病人的接触仅限于一周一次(半天)的专家门诊。但一年后,她决定不出诊了:在血液科工作了几十年,只要是她接手的病人,总是习惯于每日亲自盯着看,观察病人的每一丝病情变化,每一个治疗反应,不愿意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她改不掉这个习惯。

  她只好取消了这半天的会诊。她到了耳顺之年了,奉献了大半生在科室里,大家都说她是时候要好好休息了。

  她不会煮饭,但是喜欢细腻、打动人的文字,也热爱摄影。

  她在博客里写: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做一个医生。

信息来源: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编辑: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