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 省市县动态

“升级版”排头兵的新出发
把握三个定位 实现两个率先

来源 : 广东省直机关党建网 发布日期 : 2013-11-08 10:12:50
【打印】 【字体:

  明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京开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将成为本次大会的重要内容。担负着“三个定位,两个率先”重任的广东,正借助“振兴粤东西北、提升珠三角”的双引擎驱动战略,谋篇布局,全面提升一个完整经济体的活力与竞争力!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背景下,排头兵广东已调整好姿势,在新征程上扬帆启航。

  突破口  打造两个“发动机”

  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在古老的潮汕大地,揭阳潮汕机场的离港航班正在跑道边静静等待;千里之外的湛江东海岛上,上百台施工机器马达轰鸣,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的钢铁、炼化两大“巨无霸”项目已先后开工;层峦叠嶂的南岭山脉下,一条崭新的生态工业带正在延伸……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曾说:“每个经济体都可以在适应大变革中找到新的发展道路。”粤东西北从“寒带”到“热土”的跨越,印证了这句论断的科学性。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粤东西北地区GDP增速超过10%,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约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三大指标也全面超越珠三角。

  粤东西北发展速度的大幅跃升,不仅为各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更使得广东的发展态势由珠三角单兵突进嬗变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两大“发动机”的协同带动,这既是广东推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结果,也是广东继续当好排头兵的必然要求。

  自1993年5月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关于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的构想和决策部署20年一以贯之。尤其是2009年以来,随着“双转移”战略的逐步实施和粤东西北地区三个“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先后出台,广东在重大项目布局上有意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粤东西北地区发展速度连续4年领先珠三角。

  然而,在珠三角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际,土地占全省70%、人口占全省50%的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正如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所说,粤东西北不发展起来,全省发展就是不全面、不协调的,我们就不可能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今年9月份的两条新闻,一则是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冷轧工程在湛江东海岛开工,另一则是广州南沙商务机场启动前期研究招标。两则看似毫不相关的消息,其实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海岛上的钢铁、炼化两大项目,都一度选址南沙,却最终花落湛江。进出之间的科学谋划,不仅为粤西临港经济带塑造了一个世界级重化产业基地,也让珠三角保留了一块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粤港澳服务贸易新平台。

  诚如南沙与东海岛的发展历程所揭示的那样,粤东西北与珠三角优势互补,密不可分。当前珠三角各市开发强度已接近极限,迫切需要往粤东西北腹地转移。唯有在转移中实现转型,珠三角才能保持竞争力,也才能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合作平台,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近两年,已先后吸引华润海丰电厂、瑞和产业园和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在其带动下,汕尾不仅实现了全面“砍尾”,多项经济指标还在省内名列前茅,而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腹地。

  除了省内合作,粤东西北城市还把目光投向了省外乃至境外。今年9月,湛江市多个政府部门和10多家企业共同组团,赴广西南宁参加了第十届东盟博览会。代表团官员表示,此举是湛江进一步融入北部湾经济圈,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又一次尝试。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湛江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由3.3亿美元增加到6.4亿美元。

  环顾广东周边,从海峡西到北部湾,从海南国际旅游岛到湘鄂赣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各区域经济圈加速崛起的态势日益明显。粤东西北加快振兴发展,将进一步打通广东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使得华南、中南、西南各大经济圈连成一片,各种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南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广东必将收获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发力点

  重构产业发展新版图

  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发力点在于产业。产业是一个经济肌体的骨骼,其是否强健有力决定了该肌体的活力与竞争力。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广东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克服“两头在外”、发掘经济内生动力一直是广东致力调整之方向。5年已过,成效几何?

  “广东转型看东莞”。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实现生产总值3889.53亿元,同比增长9.6%。自去年以来,东莞经济持续向好,正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

  东莞转型成绩的获得是当地产业与企业努力往“微笑曲线”两端爬升的结果。东莞晶苑毛织公司曾是一家典型的传统企业,为应对市场的变化,近年来积极调整策略,从过往单纯的加工制造逐步向集高端研发设计、先进生产制造和品牌营销于一体转变。从2004年引进第一条高附加值工艺生产线至今,公司共投入资金1.03亿元。如今苦尽甘来:公司去年进出口额达2.1亿美元,增长24.3%,今年1至5月进出口近1亿美元,增长20.2%。

  尽管金融危机已经远去,但其影响依然持续。面对阴晴不定的外部市场,广东外贸结构调整转型并无半点松懈。加工贸易方面,今年1—8月,我省“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模式比重达62.8%,比去年底提高8.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额9686.7亿元,增长14.6%;企业累计设立研发机构2921个,较去年底增加83个。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的产业转型并非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因而转型步伐更稳健。在转型过程中,产业集群的优势正不断发挥出来。

  面对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中国制造企业的成本持续提升。搬?不搬?这个问题横亘在不少企业老板面前。

  “我去柬埔寨初步了解,一个生产线工人的工资成本400元左右,土地价格每平方米只需1美元。”东莞前锋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灿荣说,“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愿意把厂迁到外面去。因为那里没有东莞的产业链配套。石碣方圆几公里范围都是电子企业,技术工人丰富,缺什么零配件,一个电话都可以搞定。”

  经济学家迈尔克。波特是产业竞争力研究方面的权威,他这样解释产业集群的优势:当产业集群形成,一个国家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以及售后服务上都更具国际竞争力。

  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广东近年来通过积极引入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在石化、汽车、造船等产业上积极布局,不断增强广东产业结构的“重”量,其对上下游产业链的辐射作用正日益凸显。

  从全省产业转型的空间布局中,随着粤东西北快速交通体系的构建,粤东西北作为珠三角产业转移腹地的战略位置日益凸显。

  借武广高铁,比亚迪落户韶关就是一个生动例证。随着今年底厦深高铁的开通,粤东融入珠三角3小时交通圈,通往粤西的深茂高铁也开始环评公示。这种时空缩小效应将加速全省产业资源的重构和布局,粤东西北的引资能力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引进项目3808个,设计投资总额10693.2亿元;其中已签订正式投资协议项目(含在建和建成项目)3293个,协议投资额8706.6亿元。

  广东产业升级的新版图正在构筑。

  动力源

  改革释放新活力

  打造升级版,既有产业的硬转型,也有整个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模式的软转型,这就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清除障碍,提供动力。

  “广东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用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增创发展优势。”今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人民日报发表《聚合改革正能量增创发展新优势》署名文章中明确指出。

  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以来,广东在深化改革上举措频频,一系列政策连续出台: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今年3月,《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28类省管项目由审批改为核准,审批流程由“串联”改为“并联”,大大节省企业办理时间。

  “这项改革意味着我省在简政放权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目的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广东转型升级的主体。”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指出。

  正在全省试点的商事登记改革正受到社会的热烈拥护,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改革后承诺的是4个工作日内领执照,但最快当天就可以拿到。”佛山市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宣传考试科副科长李晓婷说,商事登记改革后,办理营业执照手续很简单,不需要验资证明、前置审批手续,也不审查公司场所的法定用途和使用功能。以往让企业苦不堪言的“办证难”如今成了赞不绝口的“办证易”。

  商事登记改革放宽了准入门槛,释放了市场活力,同时倒逼各行政监管职能部门改革提速,协同监管,极大地净化和提升了广东的营商环境。来自省工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广东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42.6万户,其中各类企业163.5万户,比上年底分别增长5.1%和6.9%,市场主体及企业总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私营企业达136万户,排名也居全国第一。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继续向深层次的财税体制改革迈进。今年10月底,广东出台《关于压减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意见》,争取在2017年底前将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占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支出的比重提高到60%或以上,这意味着市、县政府将新增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财力支配。

  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今年4月,出台《广东省社会创新实验基地名单及共建项目》,初步分析项目名单,为社会组织“松绑”、城市及农村社区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基层矛盾调解等成为重点创新实验的目标……

  改革开放是广东从边陲渔村跃居为经济大省的法宝,也将是广东打造“升级版”的利器。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钟婷 姚琳琳